到了隋朝(581年-618年),隋炀帝杨广为了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中央集权,于605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大运河。他征调数百万民工,历时六年,完成了从洛阳到扬州的通济渠,以及从扬州到杭州的江南河等工程,最终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庞大水道系统。这条运河全长约27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
大运河在隋朝建成后,成为沟通中国南北的重要交通动脉,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政治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历代王朝都对大运河进行了维护和改造,特别是在唐朝、宋朝时期,大运河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大运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