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设计和施工。最初,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派遣郑国到秦国,以修建水渠为名,实则意图拖延秦国的军事扩张。然而,郑国在工程中尽职尽责,最终完成了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
郑国渠的路线从陕西泾阳的瓠口引泾河水,经过今天的高陵、临潼等地,最终注入洛河,全长约150公里。该渠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使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秦朝及之后的汉、唐等朝代,郑国渠不断得到修缮和扩建,成为关中地区重要的灌溉系统。其影响深远,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还推动了人口增长和经济繁荣。
今天,郑国渠遗址仍保存有部分遗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毅力的象征,被誉为“千年不衰的水利工程”,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