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历时28年建成,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陪葬坑、寝庙、礼制建筑及大量陪葬墓组成。其布局严谨,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帝陵呈覆斗形,高约30米,底边长160米,顶部平坦,周围环绕着象征宫廷的夯土围墙。
汉阳陵最具特色的是其陪葬坑群。这些陪葬坑中出土了大量陶俑、陶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尤以“汉阳陵出土兵马俑”最为著名。与秦始皇陵兵马俑不同,汉阳陵的陶俑造型更为生动,色彩丰富,展现了汉代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此外,陪葬坑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俑、车马俑和生活用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990年代以来,汉阳陵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建立了汉阳陵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内设有遗址陈列馆、文物陈列馆和汉代文化展示区,系统展示了汉阳陵的历史背景、考古成果和汉代文化风貌。
汉阳陵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艺术成就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如今,汉阳陵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