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南侵,国家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国有林场。来自全国各地的127名大学生和林业工作者响应号召,来到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植树造林工作。他们面对的是零下40度的严寒、狂风肆虐的沙地以及极其匮乏的生活条件。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用双手种下了第一棵小树苗,拉开了塞罕坝绿色奇迹的序幕。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到2020年,塞罕坝林场已建成总面积115万亩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之一。这片曾经的荒漠,如今已成为“华北绿肺”,不仅有效遏制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还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
塞罕坝的变迁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典范,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它被誉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如今,塞罕坝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成为中华民族绿色发展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