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的发现始于19世纪末,最初是由于当地农民在耕地时发现刻有文字的甲骨。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对殷墟进行系统发掘,从此揭开了这一重要遗址的神秘面纱。此后,经过多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甲骨文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殷墟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至前1046年之间,是商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曾是商王武丁、祖庚、祖甲等多位君主的都城。殷墟的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布局清晰,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城市规划和组织管理水平。
最著名的发现是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为研究商代历史、宗教、语言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推动了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也使商代历史从传说进入了实证研究阶段。
2006年,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如今,殷墟博物馆和殷墟遗址公园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爱好者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
总之,殷墟不仅是商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