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6年,即秦始皇即位之初,历时约38年,至秦始皇去世后仍未完全完工。整个工程由丞相李斯主持,大将章邯监督,动用了数十万工匠和劳工,规模宏大、工艺精湛。
兵马俑的发掘区域主要包括三个坑,其中一号坑最大,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内有六千多个陶俑、陶马和战车,按军阵排列,气势恢宏。二号坑和三号坑规模较小,但布局更为复杂,可能是指挥所或特种部队的象征。
这些陶俑以真实人物为原型,每个俑的面部表情、发型、服饰、姿态都各不相同,展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和军事组织能力。陶俑分为将军、士兵、骑兵、车兵等不同兵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陶马则体型健壮,神态威武,反映了秦代的养马技术和军事装备水平。
兵马俑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采用模制与手塑相结合的方法,先用陶土制成基本形状,再进行细致雕刻和彩绘。虽然历经两千多年,部分陶俑仍保留着鲜艳的色彩,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彩绘技术。
兵马俑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兵马俑博物馆已成为全球游客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吸引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它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的研究方向,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