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但直到21世纪初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石峁遗址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址、宫殿基址、祭祀遗迹以及大量精美的玉器等文物。
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城址之一。其中,皇城台被誉为“石峁古城的王宫”,其高大坚固的城墙和复杂的建筑结构显示出当时高度的社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遗址中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包括玉璧、玉琮、玉钺等,这些玉器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具有明显的礼仪功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等生活用具,为研究当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石峁遗址的发现,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中游的传统观点,表明陕北地区在史前时期曾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它与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目前,石峁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随着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推进,石峁遗址将继续为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证据。